《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

发布日期 : 2021-12-10 18:09:32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

死亡,一直是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尤其如此。

古代皇帝炼丹,追求长生,他们怕死。

现代修仙小说,得道成仙,他们不死。

可死亡到底是什么,却没人能说的清。

而近期公映的一部老片里,却直接把死亡明白直接的阐述给大家:

死并非对生对立,而是与生共存。

入殓师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

2008年,第8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这部直面死亡的电影,奇迹般的打败了两部得奖热门大片《墙壁之间》和《复仇》,一举拿下最佳外语片。

想不通这部电影会得奖的人有好多,包括导演。

但13年后,我想替导演回答这个问题。

死亡其实是最普世,也最私人的问题。

在政治冲突熙熙攘攘的申奥片里,这部无关乎冲突和立场,只关于死亡的电影,反而最容易抓住散落在全世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奥斯卡评委的心。

 

01 又爱自杀,又爱养生的日本人

日本人崇拜死亡。

即便整个民族信奉着“不知生,焉知死”的儒家传统思想,将不愿意提及死亡的孔老夫子视为圣贤。

却仍然将“切腹”视作最高贵的灵魂解放。

将自杀弄得这么有仪式感的国家,非日本莫属。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

但是,即便有过“自杀热潮”,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仍然遥遥领先世界。

男性平均寿命世界第三,女性平均寿命世界第一。

难道是“死死更健康”?

《入殓师》里藏着日本人的“长寿秘诀”。

男主角小林大悟是个有理想的大提琴手,刚花大价钱(四年工资)买了把新大提琴,不料迎接他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和购买乐器的高昂债务。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

迫不得已,他与妻子美香从东京搬回山形的老屋过着清贫的日子。

一天,一则广告吸引了他的注意:NK代理公司,高薪短工时。

反正也一穷二白一脸沧桑了,骗财骗色都不怕,如此优厚的待遇,不试白不试。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

面试异常顺利,社长佐佐木生荣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他。

古怪的是,他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

在小林的再三追问下,佐佐木社长终于说出真相:你要做的是入殓工作。

简单说,就是给死人化妆,穿衣。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

小林大悟的表情,就跟前一任社长宣布乐队解散时一样错愕,但没辙,谁叫自己没钱。

即便是最看淡死亡的国度,也不是人人都能平淡地提及死亡的。影片中曾有人对小林说,“你们是靠死人吃饭的吧?”

刚开始做这份工作时,小林大悟对和死人/死肉打交道非常抗拒,每次处理完腐尸回家,他都会贪婪抱着妻子,享受活人肉体的温暖。

不过,中国院线版直接删除了小林大悟与妻子温存的场景,观众直接错失了解小林内心纠葛的关键段落。

值得一提的是,《入殓师》的导演泷田洋二郎老本行是拍粉红片,他最出名的业界作品叫《痴汉电车》......

“粉红电影”是日本的特产,主要指那些电影中大量出现的裸体镜头的电影。

上个世纪,日本电影的审查机构严格禁止在电影中出现生殖器以及正面全裸的镜头,所以粉红电影算是软性的色情片,这一条例直到90年代才被正式废除。

《入殓师》里还是可以看到泷田洋二郎的调皮,偶尔会看到不少与身体和性有关的冷幽默梗。

当小林大悟用手在“女死者”盖布下移动,为其擦拭下体时,突然眼神尴尬地对着上司耳语道,「有那个」,原来这是个异装癖男人。

不过,即使自己勉为其难接受了这份工作,妻子也膈应。

所以他决定找社长辞职,老道的社长当然知道他的来意,使出了非常高超的谈判技巧。

社长先是大方用名贵的河豚款待小林,一番晤谈,就让小林打消了辞职的想法。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

“这也是遗体啊...一种生物靠吃另一种生物生存,当然植物除外。想活着就要吃东西,既然吃就吃最好的。”

好吃得让你“难受”的河豚鱼白,象征了生之欢愉,享受鱼白就是善待生命。

这既是社长对入殓师职业的阐述,万物轮回应该平和看待,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没有什么高低肮脏之分。

原本还觉得入殓师身份并不体面的小林大悟,终于在社长的言语中“大悟”,并立志做好这份职业。

给死人入殓,维护死者尊严,也是尊重生命的方式之一。

就这样,在各式各样的仪式中大悟俨然熟稔入殓师的工作了,而且他感到很充实很骄傲。

 

02 葬礼上的侘静与热闹

日本人十分重视“心境”。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我们都知道,樱花之美在于其瞬间的绽放与凋零。

自古以来的武士道精神,提倡“轻生死重然诺”,转瞬即逝的物哀都源于武士道精神。

佛教对日本人的影响也颇深。死亡在佛教看来不是一种丑恶和可怕的事,甚至是当作一种完美结局“超脱轮回”来追求。

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参禅”和“格物”的武士从中觉悟出死的“洒脱”。

再加上岛国地理环境的劣势,生活在地震、台风频发环境中的他们更视“无常”为常理。

死在前,生在后,生死同重。

如此,生死关联。

在死的觉悟中体会生的艰难,于生的光景里淡漠死的恐惧,死便成了生的延续。

就像影片中,小林大悟给许多逝者做了入殓仪式。安静的房间,干净整洁,暖色调。

即便是哭泣,也没有尖利刺耳,再配上久石让煽情的音乐。

让人感觉,这死亡真唯美,也真侘静。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

《入殓师》影片的开始,便是大悟驱车于大雪纷飞的道路。漫天飞雪,前路难觅,天地间茫然一片毫无生机。

但是随着剧情发展,云开雾散,冰雪消融,当阳光洒向大地的时候,也洒进了人们的心。

在雪落雪消中,改变的不仅是四季,还有人心。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

在石桥下拼命往上游去迎接死亡的大马哈鱼、父亲手里滑落的小石头,还有那个象征着体面的大提琴,都是小林循循渐进理解死亡真谛的过程。

为逝者穿衣时娴熟的手法,非常有仪式感的复杂程序,都向观众传递着他们对死亡的致敬。

电影之外的现实,日本人也正在做到了对死亡“龟毛”到极致的严肃处理。

火化完成后,葬仪人员会通知家属来装骨灰。

装骨灰的过程很讲究,桌子上摆着四双筷子,一副骸骨。

家属们男左女右,两人一组,一人用筷子夹起遗骨,传递给另一人,然后将其放入骨灰罐中。

夹骨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首先是牙,其后是脚骨起,手骨、腰骨、背骨、肋骨、胯骨、喉结等各捡一块,头骨最后放入。

夹白骨的时候,没有哭泣,更没有害怕之感。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在举行死者再生轮回的仪式。

但我们也不必极端崇拜这种美学,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反而很喜欢葬礼上闹闹哄哄的氛围。

我所在的湖南土家族地区,流行一种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的葬礼表演——打绕棺歌。

在葬礼上,道士或主理人手持鼓、钹、锣、叉子、铙等响器和马灯,围绕棺木边打边跳,除堂主外,亲朋好友均可参加,人数不定,但多为单数。

道士或主理人根据死者生前的事迹,随性念白诗歌:

死了死了真死了,生的莫挂死的人。丢了丢了全丢了,千年万年回不成。从此今夜离别去,要想再见万不能。棺木恰是量人斗,黄土从来埋人坟。在生人吃三寸土,死后土掩百岁人。琉璃瓦屋坐不成,黄土岭上过千春。人人在走黄泉路,任你儿多空牵魂……

欢欢喜喜办丧事,高高兴兴送亡人。中国葬礼上的喜丧,回避掉了直面具象死亡的沉重感,代之用最日常、最世俗的言语和行动去放大死者的主体性。

死好像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葬礼上,死者仿佛活在人群中,一同受着日常生活的意义。

 

03彩蛋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岛国。

所以很多人不再让自己死去的躯体占用哪怕一寸土地。

殡葬业的人员也脑洞大开,前些年流行把骨灰炼成钻石,但昂贵的造价使得这种方法这只适用于土豪。

于是新的创意应运而生。

你想在死后变成一枚月亮吗?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根据逝者的容貌定制一只超大的热气球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这样就能看出它到底有多大了

《入殓师》:谈死亡的电影那么多,只有它最真实到了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