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发布日期 : 2021-12-10 18:07:02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诗人李白作于千年前的这句诗,我想献给72年前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李白。

不同时空的李白,用同样的热血,让人产生了穿越一般的错觉。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1938年的某天,李白将心爱的军装整整齐齐叠好放进柜子。

从此隐姓埋名。

他做了商人,他的湘绣吸引着一群又一群衣着华丽的阔太太。

他还开了孩童们看到就不肯离开的糖果店。

但同时,他也是让日本人和国民党反动派防不胜防的“地下党”

放在欧美大片里,他算是个“特工”

但在我国的老电影里,他只是千万个为革命奋战的战士之一。

刺探敌情,传递情报是他的任务。

但在当时的社会坏境下,他唯一的武器,就只是一个笨重的电报台。

他殚精竭力为我军传输情报,直到厄运降临的最后一刻。

对于他英勇无畏的牺牲,什么才是最好的纪念方式呢?

63年前,导演王萍将他的故事拍成了电影。

为中国反映隐蔽战线斗争的电影开了先河。

作为我们中国第一部反映隐蔽战线斗争的电影。

它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而作为电影原型的李白,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63年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携手中国电影资料馆,共同精心修复了这部经典之作——

《永不消逝的电波》4K修复版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1.

那些年

故事的背景是1938年的上海。

在那时,上海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也是蒋介石勾结日寇搞卖国活动的秘密接头点。

那个时期,千疮百孔的祖国满是内忧外患。

共产党一边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一边又遭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绞杀。

他们穷凶极恶,要用尽一切办法将共产党彻底毁灭。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他们要毁灭我们,我们就要反抗。

怎么反抗?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一言不合就开干。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情报工作对于我军而言,是关乎成败关键的一环。

延安解放区我军电台政委李侠奉命前往上海加强秘密电台的工作。

地下党组织同时还派纺纱厂女工何兰芬与李侠假扮成夫妻,协助李侠工作。

李侠白天的身份是湘绣商人,晚上就到阁楼上去收发电报。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李侠通过电波揭露国民党右派的投降阴谋、传播我党抗日主张。

敌人深感恐慌。

上海被日军全面占领后。

日寇通过分区停电等方式发现了秘密电台并逮捕了李侠。

李侠在敌人的酷刑下,死守秘密,并且机智地骗过了汉奸姚苇。

被释放后,他结婚生子开了糖果店。

表面上继续着“小资”生活,实则用电台继续为党做着地下工作。

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在这时,李侠的电台被发现了。

党组织通知李侠撤回根据地去。

就在撤离前夕,李侠得到两份重要情报。

他为将两份情报发送出去,让妻子带着儿子转移,自己则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姚苇测出了李侠的电台所传出的信号并带人包围了他所在的地方。

在敌人即将到来的危急时刻。

李侠争分夺秒坚持将情报发完。

敌人的枪口对准了李侠。

李侠镇定地将电报底稿吞进肚里。

向战友们深情地发出最后的话: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电影中的主角“李侠”的原型就是革命时期风起云涌的电波暗战的战士李白。

他被称为“中国无线电之父”。

李白,不是诗人却胜似诗人。

他用年华和生命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悲壮的诗篇。

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虽然对一些细节部分做了影视化的处理

但是基本上是符合真实情况的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据记载,李白是中共隐蔽战线十大红色特工之一。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他长期战斗在敌人心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输送关键情报。

长征途中,时任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的李白曾向全体队员喊出口号:“电台重于生命!”

过草地时,持续高烧折磨得他体力不支。

战友们要送他去治疗,他虚弱但坚定地说:“我离不开电台。”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1937年,李白奉命到上海设立秘密电台。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座“空中情报桥梁”长期潜伏敌后。

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为了掩护电台,李白在上海居无定所,先后6次搬家。

时而化身糖果商人。

时而化身福声无线电公司职员。

这些细节都在影片中有所展现。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上海黄渡路一个低矮小阁楼里,隐藏着李白秘密电台的发报间。

身材高大的他,每天弓身在逼仄的阁楼间,向延安发送情报。

这个小阁楼,是李白最后居住过的地方。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从被捕至牺牲,李白经受了30多种酷刑。

坐老虎凳、灌辣椒水……

被折磨得血肉模糊,依然坚不吐实。

革命烈士的顽强意志令人感叹。

如果说影片中有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就是把那些“酷刑”演绎得不够残酷。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真实的故事,要远远惨烈于银幕上的演绎。

真实的痛苦,那些咬牙坚持的坚韧,不是番茄酱和人造疤痕能展现的。

关于结尾部分,影片中演的是李侠在发电报的过程中,姚苇带人冲了进来。

他心无旁骛地发完电报,趁着姚苇没注意将电报底稿塞进嘴里嚼了一下咽进肚里。

之后被带走。

接收电报的是一个年轻小战士,边上围着一群战士,全部是男性。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而真实的情况是,接受李白最后一份电报的其实是一个十六岁女孩苏采青。

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采访了已经白发苍苍的苏采青。

提起那段历史,老人的眼神悲戚而坚定。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曾经的十六岁少女如今已白发苍苍

苏采青在西柏坡进行通讯工作时。

与李白烈士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联络。

李白烈士在发现她是一名新手后。

凭借自己丰富的发报经验,很少让还是新手的苏采青重复发报。

所发出的电报中每个字之间的间隔非常均匀,保证了电文的传输质量。

帮助苏采青更好的识别电文。

虽然从未谋面,也不知性别姓名。

但这段联络使李白烈士成为苏采青的通讯技术更加娴熟的引领者。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这种战友的情谊,只有经历过这种在战争年代工作关系的人才会体会到。

那是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在节目中,苏采青娴熟地使用发报机发送了一封发往70年前的电文。

内容让所有人泪目。

“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2.

这些年

今天,我们依旧能看到李白的发报机

它静静地躺在纪念馆里。

接受着万千目光的检阅。

然而李白却只能活在我们心中。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这个感人的故事。

2021年9月21日,该片4K彩色修复版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

10月6日,修复版在全国公映。

《永不消逝的电波》终于从黑白走向彩色。

而这背后的故事同样历经曲折。

数字修复,需要在对胶片进行数字化扫描后,运用4K数字化修复技术逐帧处理霉斑、掉色、图像抖动、划痕、闪烁、噪声、变色、模糊等各种问题。

每位修复师一天仅是点击鼠标就至少需要两万次。

一帧的修复时间,短则几秒,长则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花费如此代价,耗费如此之具。

处于和平年代,日新月异的我们。

还需要这永不消逝的电波吗?

答案是肯定的

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今天,这朴素的“电波”依旧以静默的方式,隐秘地守护着中华大地。

我有个朋友就恰好是这个“隐秘而伟大”的单位里的一员。

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听过这个单位的名字:“XX省GD局节目传输中心XX台”

这不奇怪,因为这是个涉密单位。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据朋友说,在几年前,地图上都不允许标注它。

因为有占地很大的设备,所以台站都建在城市的最边缘。

刚开始没有自己的车,上班要搭出租车,却不知道该给师傅怎么描述目的地。

只能做人肉导航,一路指挥着司机师傅到达那个从前是“乱坟岗”的地方。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近几年,可能是因为国力的强大,也可能是其它原因。

它不再那么神秘,渐渐出现了新版的地图上,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都很好奇。

我也不例外。

我们都会问:这个单位是干嘛的啊?

朋友简单而又含蓄地敷衍道:就是发射信号的电台嘛。

所以一开始我总觉得她神神秘秘不够意思。

后来她告诉我,在一个省,有着五十多个这样的台站,它们散布在各处。

她所在的城市属于环境条件比较“优越”的,但是那些高山台站就没有这么舒坦了。

在某些地方,一到十月份,大雪会封住下山的路

职工们在单位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更有甚者,一年都未曾回过家。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工作内容其实并不神秘,反而枯燥而简单。

就是日夜守着那些嗡嗡轰鸣的发射机,保证它的正常运转。

把反动有害的声音压下去,把党和国家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是每个节传人的使命。

看过《永不消逝的电波》后,她红着眼睛对我说:

“这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血雨腥风。

传到了我们的手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守护它呢?”

这部63年前的「年度最佳」,今天看也是第一

在无数部经典黑白影片中,《永不消逝的电波》是第一个被“彩色修复”的

没有紧张的战斗场面,亦没有渲染李侠与妻子的爱情。

只是用平淡的镜头,讲述了从李侠与兰芬假扮夫妻在上海开启潜伏生涯开始,长达12年的岁月。

谍影重重的上海,敌友难辨。

身边充斥着暗箭冷枪,数不尽的同志英勇就义,撕心裂肺却唯有吞声饮泪。

无声的枪口,紧张的追逐,李侠夫妇一路患难走过。

“天”快亮了,却迎来生死抉择。

坦然发送出最后一份电报,李侠笑对牺牲!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真实的历史,胜于精巧的编纂。

真实的故事,就像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那样。

寂静,暗涌,都要在特定的历史下才能体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千年前的李白和千年后的李白,都用最隐秘的侠骨,熬过最漫长的黑夜。

让我们潸然泪下

而后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