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比《长津湖》更还原的真实战场

发布日期 : 2021-12-10 18:06:14

《功勋》:比《长津湖》更还原的真实战场

国庆假期,无数观众奔赴影院观看了《长津湖》,截止今日,票房已达到了38亿。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志愿军战士在零下几十度的战场上,可以果腹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冻土豆。观影后,一个九零后女生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则自己吃冻土豆的视频,看着美女咬不动土豆的样子,本来是一个好笑的场景,却没有一个人笑出来。

从这点开来,《长津湖》就赢了,因为它已经把主旋律意识心态里最核心的概念,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给了年轻一代。

《功勋》:比《长津湖》更还原的真实战场

《长津湖》里从小男孩长成大男人的易烊千玺,是整部电影的灵魂人物。

所以难也不难,只要把人物立住,主旋律影视剧就不只是空喊口号的教育片。

在电视剧方面,国庆期间的《功勋》,同样做得很成功。

《功勋》:比《长津湖》更还原的真实战场

《功勋》把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每一位优秀人物,都拍成了六集一个单元的拼盘,8个单元顺序如下:

1、《能文能武李延年》

2、《无名英雄于敏》

3、《黄旭华的深潜》

4、《默默无闻张富清》

5、《申纪兰的提案》

6、《孙家栋的天路》

7、《屠呦呦的礼物》

8、《袁隆平的梦》

《功勋》的总导演郑晓龙在采访中曾说过:“这些人为什么能成为功勋,最闪光的地方在哪里。我们要将他们的人生际遇和人生境界表达出来。”

英模剧最怕的就是把英模拍得太假大空,只有把符号化的功勋形象转化成好看动人的故事,才能真正做到亮眼和破题。

1,最成功的政委角色——李延年

我们先聊聊《功勋》的片头,演员从远处向镜头走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变老,最终成为真实功勋的模样。

《功勋》:比《长津湖》更还原的真实战场

在特效技术的加持下,演员和功勋的距离被一点点拉近,观众从第一眼开始就有了心理暗示:

他接下来要看的,既是活生生的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叙事,但又是建立在真实环境下的英模故事。

以第一个故事《能文能武李延年》为例,可能很多年轻观众对过去历史的认知中,更熟悉黄继光,董存瑞之类被教科书书写过的英雄人物,李延年一名,听起来还挺陌生。

李延年1945年10月入伍,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荣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小功若干次,始终保持老英雄、老党员、老军人的革命本色。

回到电视剧,李延年的形象其实是国内军事题材里少有的政委职业。提到政委,很多人会想到《亮剑》里一副斯文派的赵政委,总觉得是“团长管军事,政委管生活”。

其实,我党我军的政工干部,能文能武,英勇善战,在组织和思想上全面武装了我党我军在军事政工上的卓越成绩。

“文”的方面,我们可以用小安东在抗美援朝战场当逃兵后,李延年的一番话来分析。李延年问了三个问题:这样的二妞好不好?你老婆(家人)好不好,想不想他们?那为什么要在这里打仗,不能在家里陪他们?

《功勋》:比《长津湖》更还原的真实战场

三个问题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忆苦,让小安东有了的对旧社会和敌人的恨;第二层是动员,让小安东知道自己还有祖国、人民和战友的爱;第三层是“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李延年已经改造了小安东的灵魂,就没有必要消灭小安东的肉体了,所以对革命同志执行了“枪口抬高一寸”的策略。

如此这般,一个看起来会很俗气政委上课段落,在由浅到深的角色讲述中,高度概括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尤其是“解放战士”(原国民党军队改造人员)这个敏感群体怎样获得高度自觉的历史主体意识的过程。

“武”的方面,《李延年》最后的怒吼:“全员上刺刀,杀他个魂飞魄散,屁滚尿流!”实在让我看得起劲极了,一场重大战役,有全局有局部,是一个整体,战争的艺术就是上下一心,协同一体。《李延年》里连级单位和整个大兵团作战的衔接异常紧密,有公开讨论,有坚决执行,这可比《长津湖》里上级在庙算,下级在挨冻挨饿,连队逮到什么打什么,更趋近于真实的战场。

《功勋》:比《长津湖》更还原的真实战场

《长津湖》里那种密集恐惧症式的人海战术,面对机枪扫射的密集阵型冲锋确实可以渲染出我军战士的英烈,但为了电影气氛而故意夸大化“牺牲”的概念,并不可取。

而在电视剧里,李延年实地测试了他通过封锁区的新方法,第一反应是给上级汇报,因为这个方法是所有人都能操作的,对全部战斗有推广意义。胆大心细还能将经验推而广之的才是真英雄。

《功勋》:比《长津湖》更还原的真实战场

2、除去伪激情、伪崇高的普通人英模

讲完了李延年,再讲讲于敏的故事。

同样地,很多年轻观众也许知道钱学森,邓稼先,但不了解于敏。电视剧在刻画这些科学家时,也是从日常入手,拉近人心。

于敏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功勋》:比《长津湖》更还原的真实战场

《无名英雄于敏》最初的剧本是从于敏上清华大学开始的,本来还会有一些青春荡漾的大学生活缩影,后来都统统拿掉,直接从他接受研制氢弹的任务开篇。这么写让这一单元成为非常润物细无声的部分。

所以在六集的容量里,于敏的形象完全是立足于日常之上的勤恳做事的普通人形象,就算是要展现他的科学专业素养,也是以日常环境为依托。

一天晚上,于敏正在在机房工作,突然听到了一个奇怪的声音,同事说是自己饿了,肚子叫了一声。于敏说不对,马上起身去查看计算机吐出的长长纸带。看了一会儿他说:这儿错了,从这儿往后都错了,机器坏了,让技术员来一趟。技术员过来检查,果然发现一个加法器的元器件坏掉了,替换掉以后,计算马上就正常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故障的机器声和咕噜的肚子饿,通过氢弹之父于敏的“辨析”,得到了风趣和精专的解读。

食物似乎是比氢弹还贯穿于于敏单元的元素,那时候科学家们因为长期缺乏营养而吃不饱肚子,于是跑去河里捕鱼。

《功勋》:比《长津湖》更还原的真实战场

他们并没有娴熟的捕鱼技术,而是根据科学理论去钓鱼,最搞笑的是,于敏站在岸边说:“你们看到的鱼,并不是鱼,而是鱼的倒影,要再深入的叉零点几毫米,才能叉到鱼”

然而到最后,他们根据科学依据,却只叉到了一条非常瘦小的鱼,因为除了科学理论以外,他们忽视了鱼本身的灵活程度。

通过这个细节,让观众们看到了科学家的可爱,那份理工男独有的天真,也让人忍俊不禁。

此次之外,该单元人物之外的美术细节设计,也非常精准。

陆教授有过留学的背景,所以他内心深处还是比较西化,他的头发梳的很整齐,喝水的杯子,是一个精致的咖啡杯,尽管那个年代不可能喝到咖啡,但那个杯子也许是他最后的倔强。

而于敏却不一样,他的外表没有陆教授的一丝不苟,头发始终不安分的站立着,好像很久没有打理过的样子。而他喝水的杯子,也是那个时代常见的铁缸子,外面还缠着防烫的毛线套。

但对于科学的严谨程度,两人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并最终携手跟团队一起研制出了震惊世界的氢弹。

《功勋》:比《长津湖》更还原的真实战场

可以说,《功勋》真正成功地做到了用破题和创新的方式,真正给观众讲清楚,为什么首批“共和国勋章”颁给了这八个人,他们的勋章是怎么来了。

在我个人看来,这部献礼单元剧的质量并不比院线大片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