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发布日期 : 2021-12-10 18:02:34

走出电影院,我成功拥有了红肿眼睛和大红鼻头。

或许是我太过感性,我的一些朋友看完《峰爆》,基本上波澜不惊。

影片落幕,被影片中父子情感动得满脸鼻涕眼泪的我,自动忽略了它很多明目张胆的槽点,甚至认为这部电影还算不错。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冷静下来,回顾分析。

《峰爆》带有的标签是“剧情 / 动作 / 灾难”,考虑到它是一部“灾难片”,为了观影过程中有更深的沉浸感,我“不惜重金”买了一张IMAX厅的电影票,但观影感受并不如我所愿。

国产灾难片的数量虽然不多,质量也良莠不齐,但也有几部代表作品,例如《超强台风》、《唐山大地震》、《惊天动地》、《惊涛骇浪》。

随着电影工业的进步,日益精进的特效技术使呈现的灾难场面更加真实,是灾难类型片的票房保证。

表面上看,《峰爆》的视听制作无疑比以往的灾难片更加精良,尤其是同期声的音效(也有可能是IMAX厅的喇叭比较好),但质感粗糙的视觉特效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抛开特效这一国产灾难片的通病不讲,《峰爆》这部电影本土硬伤,还在于其架空的故事背景。

从环境描述上来看,这场地质灾难是受印 度洋板块的地质变动影响产生的。县城发生了地裂、地震,岩层挤压山体裂缝,大雨导致山体滑坡,中国铁建修了十年的隧道与整个县城都危在旦夕。

运用我的初中地理学知识分析,昼夜温差巨大、少数民族众多、险山恶水,受灾地区明显是云贵高原一带,但电影里却刻意模糊了县城的坐标,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中国真实的省市。

消防员头盔上印着“云贵消防”,却好似刻意回避似的不讲具体地区,车牌上假的省份简称和车身“中国铁建”的字样放在一起,产生的违和感让我无法沉浸于故事。

我理解,为了剧本过审,龙标顺利,国产编剧和导演都会把故事背景架空,通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捏造”,规避本地机构的条条框框。

比如,早年的飞机空难电影《紧急迫降》,故事背景很明显就是上海虹桥机场,但如此一来黑了魔都,机智的主创最后把电影送去北京,才拿到了最后的通行证。

错就错在《峰爆》关于背景的避险做的完全就不“干净”,一下现实、一下虚构,分裂又敷衍、廉价又含糊。

此外,术语连珠的台词,也让没有地质知识的观众很难理解。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不提那部生怕观众没有代入感、把各种世界地标悉数毁灭的《2012》,反观之前的几部国产灾难片,无论是根据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改编的电影《惊涛骇浪》,还是根据2008年汶川地震改编的电影《惊天动地》,反而令我动魄惊心。

为什么这两部十几年前的灾难片,即使没有高超的特效技术,但还是要比《峰爆》更加冲击心灵呢?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因为灾难片要传达的,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情绪。

一部分对现实生活感到颓唐沮丧的观众去看灾难片,能得到的效果是——当他们从电影院出来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何其幸运。他们在灾难片中需要的并不是亲情爱情的催泪弹,而是对灾难本身的畏惧。如果观众的观影过程中并没有体验到代入感,他们就很难从这种对比之中找到现实生活的慰藉。

同时,在灾难片中总有一些身手敏捷超于常人、有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英雄。这种英雄的存在,不仅传达了人性的光辉,还对许多观众具有心理安慰的作用。

《峰爆》中的英雄,是男主角洪翼舟(朱一龙 饰)和他的父亲洪赟兵(黄志忠 饰)。但从片尾的纪录片片段来看,《峰爆》的主题,其实是赞扬铁道兵以及后来的中国铁建基层工人群体。

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也说,“每个凡人都会变身英雄”,但这就凸显了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大短板——人物群像刻画失败,英雄塑造和影片主题不符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从开头的透水事故开始,这就变成了男主角小洪的个人秀场,这个角色简直就是开了挂。

他只身犯险,以一己之力勘探变化无常的地质环境,收集数据、展开救援、徒手攀岩、安放炸药,基本上所有的活儿都是他自己干的,他的父亲老洪赔上性命,帮助他达成了目的。

等于说,基本上是他们俩救了十几万受灾群众和铁建集团修了十年的隧道。

那么,其他人呢?全都是NPC,主角的陪衬人物。

最明显的是和老洪一同坐大巴车的几个乘客,一个满心都是开手机直播的姑娘,一个是卖保险的销售,一位兽医,一个离家出走藏在车里的小男孩。

老洪为救他们深入地下,掉进更深的岩层,小洪为了自己的父亲和乘客,只身涉险去地下找他们。很明显,他们这几个配角的作用,是用来展现人生百态和人性的参差,可惜我们连他们的名字都没听到,最后他们却充当起了旁观父子矛盾爆发到彼此和解的看客。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两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女性角色,却被写得虎头蛇尾。

在影片开头,性格豪爽的卢小靳(焦俊艳 饰)是妥妥的一个有勇有才的女性形象,到后来只是一个哭哭笑笑的情绪输出机。而在开头雷厉风行的丁总(陈数 饰),到后来只是发脾气、发号施令、喊喊口号,跟跟飞机,并没有什么真实计策。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影片里不仅有NPC,还有BGM。

一群山脚下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逃离滑坡地区,正好遇到了在大山里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女主角卢小靳。卢小靳带领他们逃进山洞,然后,还出现了意外的BUG——他们的老师突然不见了,只剩下卢小靳安抚他们,让他们唱起了山歌。

正是这首歌搭配着救灾的煽情画面,让我边哭边尴尬。这群小学生,仿佛就是为了BGM而生的。

电影可不是好哭就行。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而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主角铁建工人群体,有台词的大戏码大概只有三场,他们对炸掉修了十年的隧道的态度发生转变,也没有具有说服力的契机。

铁道兵在最艰苦的时代,每修一公里铁路,就要牺牲一位铁道兵的生命。铁路和隧道,都是用他们的血汗筑成的。当然,为了县城十六万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牺牲隧道是唯一的办法。这场戏的结果“炸隧道”,是每个人不得不接受的。

但是这段戏的情感张力明显不足,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台词上。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丁总一句“大不了再来一个十年”一笔带过,让人十分不适,人生能有几个这样饱含血泪的十年呢?

既然影片主题在铁道兵,为何导演和编剧安排的重要桥段,是在地下塌方之时,让男主角和父亲爆发冲突,渲染煽情二人的父子情,而不是强调铁道兵对隧道的感情,来突出所有铁建工人们最后要炸掉隧道的矛盾痛苦的心理呢?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最振奋人心的一句台词,还是丁总说的:“在西方人的故事里,面对灾难是诺亚方舟,东方人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但是在这本土化的口号下,煽情如韩国电影,个人英雄主义如美国电影,属于我们自己的集体主义精神却毫无体现,更别说展现铁道兵群体的精神力量了。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在整个灾难发生的过程中,时间线引导全片,看似有时间顺序,但并没有做到逻辑清晰。

丁总在跟何工要最初方案的时候,说“72小时就要滑坡,你出方案居然需要5个小时?”

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内心的声音是“5个小时很多吗?”因为我并没有从影片中得到太多关于时间限制的信息,分配任务、安装炸药、疏散群众的时间点并不清晰,来自时间的压迫感没有成功传递给观众。

不知是否为时长压缩,所有事件的结尾,都被省略,毫不痛快

大巴车一众人等是如何通过地下河获救上直升机的,过程没有展现。只有丁总一通电话打给小洪女友卢小靳的场景,告诉她所有人获救,卢小靳自我感动半天之后,其他人在下一个场景就直接出现在直升机上了。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唱山歌的一群孩子也不知是如何获救,最后炸山的壮烈场面、生死一线的恋人相聚、县城的重获新生以及隧道的顺利贯通都没有展现。

最后的最后,男主坐在直升机支架上,扯下吊坠向谷底帅气一扔,影片戛然而止,导演可能觉得这么处理很凌厉很酷吧,但作为观众的我并没有感受到丝毫获取胜利的欢欣,只觉得一口闷气憋在胸口,无处释放。

最后回头来说说男主角小洪和他的父亲老洪,他们之间是剧情需要催生发酵的的父子隔阂。顽固的父亲不服老,而立之年的儿子也没辙。

但是小洪对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一开头的隧道透水事故并不明显,他义无反顾地跳进去,炸溶腔引流保住隧道。

而在地下河里的父亲面前,他又恐惧如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无法下水。

都是生死攸关,为什么反应不同?对父亲的歇斯底里,让他这个人物的理性设定刹那间轰然倒塌。

接着便是二人和解,儿子给父亲喝咖啡,父亲给儿子穿登山鞋,儿子告别父亲去安放炸药,父亲跟着助他一臂之力。老兵的夙愿终得以尝,身葬绿谷。儿子完成使命,不负众望。

《峰爆》:煽情的眼泪滤镜,到底蒙蔽了什么?

能理解到,导演想用他们之间的问题,说明铁道兵忽视了家庭,从侧面表现铁道兵的工作繁重辛苦。

但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并不见得适用于一部号称大形式的灾难片。

《峰爆》作为一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即使要用流量明星来为献礼片添砖加瓦,也不该专注于展现明星的个人戏码。煽动人心的亲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明星效应引诱着粉丝的钱包,已然让人忘记了影片主题最重要的铁道兵精神到底在哪。

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流血牺牲、气吞山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们,值得更有诚意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