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岛人》:重回“为公”还是“为私”的讨论
发布日期 : 2021-12-10 17:44:59
近日,建党100周年的华诞氛围下,红色主旋律大片《1921》和《革命者》成为院线的主角,大格局、大人物和大事件的故事加持,是近年来献礼电影的通识。
不过,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的一部小背景、小人物的"孤独"献礼电影——《守岛人》。
这部上映半月才慢吞吞攒下口碑的冷门电影,其6000多万的票房可能有70%是来自体制内建党活动的集体观影,但这并不妨碍我把他称为一部佳片。
一、王继才的心路历程
1、“被骗”上岛
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这是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
现实生活中的主人公一直守了开山岛整整三十二年。
从1986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去世。
在上岛、守岛之前,王继才还是一个在苏南一带打工的年轻小伙。
生活尽管并不富裕,他和妻子王仕花却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让王继才成为开山岛的第五任岛主,是组织和群众的共同意愿。
当然,王继才的妻子是强烈拒绝的,他的家人更是万般不愿意。
人武部的部长王长杰不得已编了一套“善意的谎言”,对王继才的父亲说:
“让王继才顶半个月而已,找到人就马上替他!”
这不仅“骗”了王继才父亲,也让王继才相信自己真的很快就能回去。
王继才本人也非常自愿守岛,为了说服妻子,他也编了个故事:
“守岛是父亲让的!而且守岛不用守多久,我很快会回来!”
事实上,此时的王继才坚持要去守岛,其实是自尊心在作祟——
他要向父亲证明自己不是个孬种。
也许王继才此时还不知道,在他之前的前四任岛主都经历了什么。
2、“什么时候可以下岛?”
时代楷模在成为英雄之前,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王继才上岛后,才意识到自己这是身处在什么样的地方。
四周都是大海,所望之处一片空旷。只有这座小岛孤零零漂在大海上,宛若世界尽头。
到处都是石头,没有绿色植被,无比苍凉。
王继才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恍惚间好像与世隔绝。
起初,他每天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
有人会来接替我的,我再等等几天。
他天天盼着下岛:
他想和妻子好好过日子,他想好好照顾年迈的父母。
王继才在岛上,除了做些必要的事情外,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在沉思。
“为什么被选中的人是我?”
“为什么要守岛?”
“什么时候才能下岛?”
……
3、“另一种逍遥日子”
在王继才守岛的第48天,妻子王仕花辞去了镇上教师的工作——
她背着蟹笼和泥土上了岛。
毫无疑问,王仕花的到来不仅给王继才带来了感动和安慰,也给小岛带来了生机。
开山岛,别说一棵树,一片叶子都很难找到。
但经过两人的辛劳耕作,岛上不仅有了桃树,还有葡萄架子。
想吃的蔬菜瓜果,都能种出来。
“你守岛,我守你”。
短短六个字中是一辈子的陪伴。
王继才有时候也会想:
这种日子也算是另一种‘逍遥’了吧。
两个人有时候甚至能开心乐观的一起玩“斗地主”。
而王仕花——一个原本柔弱文雅的人民教师,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后,也成为了一个坚韧的妇人。
4、“不需要别人接替我”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继才的父亲去世了。
在临终前,他一字一顿的告诉人武部的部长王才杰:
我儿不是孬种!
再后来,王长杰部长病危,在他弥留之际,叫来了王继才。
王继才趴在他的床边,低声的哭泣,喃喃自语。
王才杰部长对王继才吐露心声:
其实自己一直很愧疚,把王继才“骗”上了岛,却没能找到接替他的人。
王继才也是因为在岛上待久了,已经习惯了岛上的生活,明白了守岛的意义。
更是为了让王才杰部长宽心,他哽咽着说:
组织信任我一天,我就一天不离岛。信任我一辈子,我就一辈子不离岛。
这一番言语让王继才坚定了守岛的决心。
又过了一段时间,组织居然真的派来了接替自己的人。
但是王继才却不愿意了。他拒绝道:
“不需要别人来接替我了。”
每一天,王继才都会早起升国旗。
升国旗的时候他会告诉自己:
我是守卫国家的战士,守护国旗的英雄。
这是让他能够坚持三十二年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面对网络上的质疑
《守岛人》上映后,有许多网友在网络上提出了质疑。
我认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并不了解,并不理解“八十年代的时代氛围”。
我认为,王继才守岛的故事,是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时代背景影响的。
从1986年到2018年,三十二年里,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群众价值观的变化——从“为公”到“为私”。
解放建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就提倡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民经济方针。
大家虽然都不富裕,但都憋着一股劲去开拓新中国。武汉长江大桥、大庆油田、原子弹试爆等等重大军工业项目,都是工农兵群众和科学家们一起合力奋斗的成果。
“为公”的思想潜移默化深入到老百姓心里。
群众们都是一个集体,一个组织的行动。
做的几乎所有重要的事情和改变,都是为了组织和集体。
很少有人优先考虑自己。
但是到了八十年代,群众意识因周围环境和时事的变化开始改变。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主导下的个体主义盛行,人们开始为自己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
为集体谋利的概念也开始逐渐模糊。
“为私”的价值观慢慢的取代了“为公”的价值观。
其中最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50年发布在《中国青年》上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作者署名为潘晓,题目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文章。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一直以来,杂志上刊登的都是以国运、国家大事为主体的文章。
第一次有人以“小小的自我”为文章的主体刊登在《中国青年》上。
而王继才就是在这样“为私”的价值观盛行的情况下,逆潮而行,去守岛的。
没有人理解这个男人,不好好打工赚钱养活家人,不好好为自己的小日子奋斗,却跑来这个人迹罕至的小岛。
甚至一开始连父母和妻子都是强烈拒绝的,不明白他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所以更别说会有谁愿意来接替他。
在那个时代氛围中,他没有被群众赞扬。
他收到的只有不理解,甚至是恶意的揣测。
一开始的他当然有自己的小私心、小算盘,但认真的事做久了,就成了习惯。
妻子的陪伴、前人的鼓励,反而让他在这个孤独的小岛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他不再是孬种。
打工可以赚钱,但不一定能实现信仰上的满足感,但守岛却可以,心境澄明的孤独,反而坚定了理想主义的信仰。
英雄往往都是“逆行者”,没有人愿意做出牺牲的时候,他站出来了,并且坚持下来了。
无论他是否被群众理解,他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