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中高考后最该看的电影,上映半月评分登顶
发布日期 : 2021-12-10 17:42:32
有一部电影,笔者必须为这部片子呼喊一下。
因为这部优秀的国片纪录片同时获得三大平台年度最高评分。
大家感受一下数据:
淘票票评分涨到9.3分。
猫眼涨到9.5分。
豆瓣涨到8.2分。
对,你没有猜错,这部电影就是已经上映半个月的《九零后》。
一、联大学子永放光芒
《九零后》主要讲述了一群年龄高达90岁的西南联大校友,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何艰难地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
片中他们的平均年龄96岁,在电影上映前,他们中又有三位离开人世,在片中留下了人生最后的影像,而就在电影上映的17号,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老师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些在电影中出现的人物,他们是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或者是人文大师······但在《九零后》中,他们似乎又回到当初求学的年华,风华正茂,容光焕发、西南联大,似乎是他们心中永远的记忆,此生难忘。
但是,让人遗憾的是,这部影片在很多院线都看不到,很多影迷对她却毫无问津,这实在是太遗憾了。
《九零后》值得很多的人关注,这部影片态度真诚、内容朴实。
片中用大量真实的资料、亲历者的回忆,从学生视角重现那段,西南联大建立、师生生活教学、海外求学、学成报国的主要历程。
西南联大的学生,有的上了战场,再也没有回来;
有的学成归国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回望历史,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确来之不易,当年战火纷飞,华夏之地,竟然无法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无法躲过日军战机的轰炸。
而他们为了民族复兴,努力做人杰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辈学子。
二、《让子弹飞》的原作者:马识途
《九零后》中,最老的一位就数马识途先生,他就是《让子弹飞》的原作者,今年已经107岁了。导演2019年采访他时说“我今年105岁了,眼睛也瞎了,耳朵也聋了,好在我的脑子没有糊涂”。
马老一开口,就有一种充满人生哲理的味道。因为马老身体原因,不能采访很长时间,但是马老还是坚持,每一次可能要说两三个小时。
马老对于当年联大的历史、过往如数家珍,记忆力惊人,想到马老已经是一个107岁的老人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感到佩服的事情,能够在这么大的年纪还保持如此清晰的记忆力。
导演组在拍摄结束之后请马老写字,写完了,他就专门给西南联大博物馆的一个女同学写了几句话,他说“年轻是一笔财富,可是它也可能成为你的负担,就要看你怎么生活”。
对于一个百年阅历的老人来说,此刻,或许会让人觉得,人生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三、巫宁坤:中国著名的翻译学家,英美文学研究者。
巫老1939至1941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师从吴宓、沈从文、卞之琳等人,1943年赴美担任中国在美受训空军师的翻译。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得出他的性格依然那么天真烂漫。
虽然从1957年就被划为右派分子,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平反,但是,先生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从他的叙述当中,依然丝毫不能感到苦难在他的心灵上留下过很深的阴影。他回忆起他的学生、他的同学、他的老师的时候,非常心直口快、“口无遮拦”,在片子里看到他回忆汪曾祺,说“写东西写得好,可是他的英文不及格,读书也不用功”。
他还吐槽过他的老师吴宓先生,我们都觉得吴宓是一个大家,他觉得吴宓讲课差点意思,而且专门要强调:
“他的英文不行,他的英语是有口音的,有陕西口音”
“我觉得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我们同学在一起,我们一帮很优秀的同学在一起,才能够相互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喜欢这样”。
四、翻译泰斗:许渊冲
当然,最令人遗憾的事,就在电影上映的17号,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老爷爷也离开了人间。许老生前最后的时光也坚持每天早上起来,打开电脑,然后开始工作。
今年是4月18日,他刚满100岁,在片子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有血气方刚的一面,或者是有他特别直来直去的一面,他评价了外文系包括其他系的很多同学,中心的思想就是他比他们都强。
好不容易说巫宁坤英文好了,然后还要搭上一句“他的法文不行,才考70多,我大三才开始学法文,一考就是99”,就是一定要显示出我是最好的、I am the best。
后来导演组问“许老,我问您一个问题:你觉得在你的同学当中,有你佩服的吗?你不是都觉得不如你吗?”他说“有”,我说“谁?”他想了一下,“杨振宁”。因为杨振宁当时进西南联大的时候,他们大一都是通识课的教程,所以他们是同桌,这也是很神奇的。
这次拍摄到的1938年入学的这一批学生居然还有3个,而且3个都是巨匠,他自己也说了文科是他,理科是杨振宁,工学院是王希季,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另外,许渊冲在片中对于年少时恣意的自己丝毫不避讳:“杨振宁那时候老说我,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因为尽追女孩了。”
而且就在今年6月1日儿童节时,许渊冲先生还在央视新闻中给全国的儿童们带去了“六一双语祝福”。
“我100岁了,能跟10岁以下的小朋友说什么?”并寄语小朋友们:“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绝顶,永远不停;Never let it rest,till good is better,and better best。”
五、“湘黔滇步行团”健在者:吴大昌
2019年电影拍摄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大昌101岁,他是“湘黔滇步行团”仅存的几位健在者之一。当时大学南迁,先到长沙,再迁昆明,女生和体弱的男生走海路,其余男生走陆路,美其名曰“步行团”。
当时提出口号“搬家也成为教育”,全程历时68天,行程近3500里语言学家赵元任为此填了一首歌词《迢迢长路去联合大学》,歌中唱道,“迢迢长路去联合大学,去我所知最好的大学”……
六、不应忘却的岁月
的确,我们不应该忘记那段峥嵘岁月,那段虽然艰苦却依然诞生很多大师的岁月和那所学校。从1937年8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11个月。
在全国抗战中,这是联合到底的唯一一所大学。
冯友兰曾为西南联大写“勉词”,“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为什么在影片开头要花那么宝贵的时间让巫宁坤、潘际銮、许渊冲先生出来说一段抗战初期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是导演组希望让年轻的一代能够设身处地回到当时岁月,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浩劫,或许对很多年轻人,这些故事已经是冰冷的文字,但对当时的参与者,这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这就是他们的青春,为什么大家看到这帮人的很多共同点就是他们爱国、他们求学、他们想报答祖国、要建设祖国的愿望是如此之强烈。
原因就是当时的历史背景所造成的,在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在那样一个年代,刚好是他们的青春的年代,他们中断了学业,他们看到这个故土山河沦丧,人民成为亡国奴。
在那样一个极端的时刻,很多有志的青年都选择去报效国家,在西南联大,虽然是抗战的大后方,但是依然这群热血青年被国家的命运所牵动,因为他们更加懂得,每一寸土地都是军人用鲜血守护来的。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可以坦白地说,这个人以后的岁月大概也就是什么样子的。
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就是因为在那段特殊的年代,有一种为了民族危亡宁愿牺牲一切的年轻人。
所以,让我们致敬他们,致敬苦难中依然倔强生长,誓为人杰的联大学子。
因为,这才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五千年的命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