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是主旋律剧年轻化的成功范本吗?
发布日期 : 2021-12-10 17:35:50
2021年,在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了一系列主旋律影视剧。
在此契机下,近几年无疑是主旋律正剧的丰收之年。
前有黄轩、热依扎、闫妮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电视剧《山海情》大获好评,以超高分居于豆瓣榜单前列。
前段时间播出的《觉醒年代》再次以过硬的品质收获全民关注,尤其在年轻人中具有较高的关注度。
近年播出的主旋律电视剧都具有着相同的特点,主旋律年轻化已经成为了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趋势。
青年演员加入,流量明星助演,亮点演技,话题讨论,海量热搜,如此种种已经成为主旋律电视剧年轻化的特定运作方式。
此次,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是以“理想照耀中国”为主题拍摄的40集系列短剧。
与电视剧相比,系列短剧的方式成为主旋律剧的另一种创新方式与突破手法。
40集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以40位历史人物为主角,分别讲述了40个不同的历史故事,每集时长均在30分钟以内。
电视剧以“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复兴时期”四个阶段的40组人物和闪光故事,记录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年以来各英雄先烈或普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不息奋斗的动人故事。
40位人物,40个故事,每一集都是不同的明星出演,每一集都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更加的丰富且具有新鲜感,给观众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观影体验。
《理想照耀中国》的编剧团队集齐了秦文、胡雅婷、何庆平、余思、覃皓珺、杨健平等北师大校友或在读博士生。
此次的编剧团队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在创作方面秉承“小切口、大情怀、正能量、青春态”的创作原则,对故事着手创作。
编剧团队采访了原型人物或其后人、相关人士300余位,查阅史料逾1000万字,召开线上线下剧本会议200余次,按时保质地完成了全部剧本的创作任务。
从剧作而言,无论是前期准备还是后期的创作《理想照耀中国》可以说进行了相当专业性的制作。
但是,此种形式的剧集似乎也有其问题。
短短的三十分钟更加考验编剧的功力,是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中心思想并且传达出该剧的主题精神,令观众从中体会到每集中的深刻内涵,这是最大的难题。
电视剧的第一集,以《共产党宣言》的首位译者陈望道为故事主角,讲述陈望道目睹了国内的战乱与残局,决定投身革命事业,因此翻译《共产党宣言》将先进思想引入中国。
剧中,对陈望道刻苦译书加入了陈望道吃粽子蘸墨水的情节,以此表达陈望道对翻译工作的专注与兢兢业业。
但是,先不说此情节是否属实,单单从情节的故事性来看十分缺少新意。
名人因刻苦读书而误食墨水的事迹屡见不鲜,甚至已经带有了固定模式。因此,陈望道误食墨水的情节似乎成为了英雄形象的刻板创作方式,过于老套缺少新意。
第二集,讲述年轻的共产党人张人亚惨遭杀害,张人亚的父亲张爵谦受儿子生前嘱托,拼命守护着儿子托付的包裹,包裹里装的是共产党的宝贵文献。
张爵谦在坟墓旁边搭了一个草棚子,日夜守着儿子的衣冠冢,也为张人亚守着一份共产党人的信念。
以上两个故事均是以事件起因到结尾来进行叙述的,平铺直叙的剧作方法使得剧集稍显乏味,少了故事原本的新奇感,仅仅是展现式地呈现。
展现式地呈现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过多的展现会堆积成过分的煽情,因此形成一种自我感动。
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中,运用了大量煽情的创作手法,例如剧中利用了大量音乐的渲染,以音乐烘托剧中的氛围,以此助推观众对剧情的情感共鸣。
再例如,剧中运用灯光、运动镜头等手法制造出具有抒情感的情景,想通过此种表现方式达成电视剧理念的升华。
显然,以短剧形式制作的《理想照耀中国》不能与历史剧《觉醒年代》相媲美,也没有《觉醒年代》浓重的历史感,因此也缺少了剧情的可记忆性。
并且,比较《理想照耀中国》的讨论度,更多谈论的只是浮于表面的明星表演等话题,而对于剧情的讨论,历史事件的热议少之又少。
例如,演员王鸥饰演《歌唱祖国》的词曲作家王莘的妻子王惠芬,冲上微博话题榜。观众在探讨的并非剧情,而是单单针对演员王鸥的表演进行讨论,并且淡化了主演郭晓冬的表现。
很明显,这不过是单纯的明星效应,而并非是电视剧本身引起的观众共鸣。
作为献礼建党一百华诞的主旋律正剧,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以创新的剧作方式与年轻化的创作理念受到大众的关注。
但是,作为独特的系列短剧如何能避免创作者过度的自我煽情,而是令观众真正从故事中被感动?如何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发现更加新颖的叙述方式?
《理想照耀中国》是中国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探索,为后期的主旋律正剧拓宽了新的叙述方式。